9月19日,18号台风“桦加沙”生成。
它是今年以来的“风王”,最强风力达到17级。三天后,广东气象发出罕见提醒:“桦加沙”将正面袭击广东,请提前做好巨灾防御准备。不久,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Ⅱ级应急响应。
东莞、中山、阳江、深圳等广东11城陆续宣布“五停”。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公开表示,决战就在眼前,抗击台风已经到了最紧要关头。
广东市民又要“打台风”(粤语中对台风来临的一种说法)了。物资提前囤,窗户贴上米字格,网友调侃:熟练得让人心疼。
但这一次,他们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蚊子又来了
近日,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广东江门突然出现反弹。
9月21日晚,广东省疾控局发布消息称,9月14日0时至9月20日24时,广东全省新增报告2426例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未报告重症和死亡个案。其中,江门新增2238例。
“防蚊已经变成了习惯。”一位江门市民感叹。如今,即使在家,他也会穿着长裤,一旦见到有积水就想清理。
另一位江门市民称,他有同事已经“中招”,目前在家自行隔离。相关部门在台风天来之前开展大面积消杀,很多绿化带被直接铲平,他们告诉居民,这是为了防止蚊虫在潮湿的天气之后滋生。
8月中旬,佛山受台风“杨柳”影响时,部分地区因降雨导致内涝。梁刚所住小区里,有车辆被水浸了,自家的车因停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幸免。
台风过境后,梁刚发现小区积水的主因是街道下水道铺装的防蚊纱网。他推测,台风来临,下水道纱网被树叶和垃圾堵住了,街区排水效率骤减,最终导致了城市内涝。
“装纱网是必要的。但装上纱网,也势必会产生新的问题。”他把现代城市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气候与健康危机交织下,常常面临一系列复杂的挑战。“这是我们需要去预判的。不能等到问题真正发生了再去解决。”
下水道口被完全堵住,上方堆满垃圾。附近一家修车铺正在排水,导致街道上出现“水路”。甘煜敏 摄
佛山人李文的父亲是应急工作者中的一员。7月到8月,佛山当地开展了持续一个多月的防蚊工作,父亲周末无休,要去社区帮忙清除积水、帮居民搬花,以此阻断蚊子繁殖传播。那段时间里,因为怕被蚊子叮咬,佛山市民晚上基本不敢去公园散步,出门也会喷很多花露水。
在李文看来,这次台风可能会给防蚊工作带来一定压力。但7月到9月这段时间以来,本地居民一边应对频繁台风,一边开展防蚊工作,已经形成了双重抵御体系。
一篇2022年发表的名为《热带气旋对登革热发病率的短期影响:中国广州的一项时间序列研究》的论文写道:台风所带来的强风与降雨,将破坏防蚊基础设施(门窗和房屋),增加人类与蚊虫接触的机会;风后积水将形成幼虫的孳生场所,创造蚊虫繁殖环境,进而导致蚊媒病的传播风险增加。以登革病为例,具体数据显示,通常在台风过后四周内,其发病率会显著上升。
大学生田亚在江门市蓬江区上学,学校要求住宿学生挂好蚊帐,并由舍长每日报备。面对“桦加沙”的到来,她心里隐隐担忧:台风会不会影响到防蚊?尽管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可能暂时减少户外蚊虫数量,但也可能导致积水增加,形成新的蚊虫孳生地,致使蚊子病毒进一步暴发。
身处广州的某大学的学生江迪也感到害怕——她是“招蚊体质”。今年5月,她去福州旅游时,就被蚊子叮了很多包,有些包都发紫了。当时她担心地询问身边的朋友:“我该不会是得了基孔肯雅热吧?”
今年夏天,基孔肯雅热疫情在广东暴发。当地学校要求学生学习基孔肯雅热防护知识,在安排新生体检时,不仅仔细检查有无发烧、乏力等症状,还特别排查了皮疹。江迪想,学校这么重视皮疹排查,可能就是怕像之前佛山那样暴发疫情。
9月24日台风来袭,江迪所在的大学在停课以外,还给学生们发了基肯孔雅热防护手册,并要求学生签名确认已经学习过。
在深圳,七十多名工人暂住在了工地附近的某应急避难所。街道工作人员为他们配备了两名医生和花露水、退烧药等物资。
一次压力测试
过去的72小时里,另一些人对蚊子的恐惧渐渐平息,他们更担忧眼前的台风天气。
陈麟是佛山本地人,由于此次基孔肯雅热疫情的反弹从佛山转移到了江门,陈麟对此反而没有太担心。
他观察到,前几天已经有人拆除了他所在小区的防蚊网。这是陈麟希望看到的。和梁刚一样,陈麟也十分关心“防蚊网”:“防蚊网不拆除,会影响台风期间城市排水。”
他回忆,今年8月,下雨频繁且雨量很大,他所在的小区因防蚊网导致排水慢,道路到处都是积水。此前,陈麟看到,街道上的防蚊网被人掀起一小段。尽管知道了防蚊网可以自己拆除,但陈麟认为,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
防蚊网被掀开了一角。甘煜敏 摄
台风来临的前一天,陈麟打了市长热线,建议大面积拆除防蚊网。这方法一开始他没有想到,也是他在网络上发帖后,另一位本地网友给出了建议。这位网友表示,“可以打12345,我已经打了。”
“现在考虑的是如何在台风中活下来,蚊子是之后考虑的事”。陈麟使用了“活”这个字,在他看来,这次台风属于“巨灾”。
台风来临前,陈麟一直在密切关注其最新动态,他了解到,此次台风刚好和天文涨潮的时间重合,他担心台风进一步导致海水或江水倒灌。
陈麟的这些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表示,此次“桦加沙”台风强度大、体积大,具有相当的破坏力。由于“桦加沙”沿南海西行,路径与华南海岸线几乎平行,因此其对珠三角的影响间较长,制造灾害的能力也更强。
“台风引起的风暴潮是沿海地区的主要威胁之一,特别是华南海岸线平缓的地区更易引发风暴潮和海水倒灌。”汤杰说。
“桦加沙”来临的前一天,李文父亲被单位通知要24小时待命。清晨,父亲6点就出门工作了。李文表示,此前台风天时,父亲也是如此,而他对此已经习惯。
起初李文并不了解这次台风的严重性,而当他得知“桦加沙”的真实强度后,开始为父亲感到担心。
这次台风给李文的体感,比之前强烈很多。“此前最多是停课,不会停工,更没有出现过停运的情况。但这次不仅停工、停运,全市市民还去超市抢购,超市都被抢空了”。
“这在以前台风时从未发生过的。”李文说。
广东某大学附近的超市。受访者供图
在台风来临前,李文所在社区做了不少防范措施。小区里播放了一下午的台风防范注意事项,而工作人员在大街上砍掉可能会在台风中倒下的树。而他在家也没有闲着。因为担心台风把玻璃打碎,他把家里落地窗漏缝的地方都用胶布封好,密不透风。
为了应对台风,陈麟在家囤了不少东西:蜡烛、充电宝、10公斤的大米、一板鸡蛋、用热水瓶装了3天量的饮用水,又装了整整两桶生活用水。
佛山人秦芸看到,此前网传称台风“桦加沙”的强度“接近地球上限”,而后迅速被辟谣。但对秦芸来说,无论是不是谣言,她都会重视每一次台风。
9月23日,秦芸已经备齐了速食和饮用水,足够家人们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撑过3天。她观察到,在街道上,工人用围挡将摊在住宅楼下的一些建筑材料围了起来,并用链条加固围挡。小区大楼的出入口、地下车库入口处也配备了沙包、竹竿、尼龙绳等加固物资,玻璃门窗也用胶带贴上了“米”字。
广东某酒店的窗户贴上了“米字格”。受访者供图
秦芸回忆,2017年的台风“天鸽”袭击广东前,比起担忧,人们更多是调侃,因为“天鸽”与当地人爱吃的乳鸽名字相近。而直到“天鸽”在登陆前的24小时内“连跳两级”,从强热带风暴升级到了强台风级,有些居民才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天鸽”带来的影响。
“还是要对自然有敬畏之心。”秦芸后来总结。
云南人江迪也有这样的感觉。在云贵川高原,极端天气发生的概率极少,“最多只是寒冷”。即使她在浙江工作的姐姐对台风已经见怪不怪了,对江迪来说,台风仍然让她感到好奇与忧虑。
她对台风的担忧是从这次切身感受“桦加沙”开始的。
9月24日清晨5点,睡梦中的江迪被风声惊醒。她形容这种声音像“巨大的风箱”发出来的,“感觉要把建筑全部吞噬”。窗外,塑料袋等杂物被风吹起,在空中来回打转。这让江迪很害怕,睡意全无。
她同寝室的另一位云南室友起床观察天气,发现宿舍楼对面也有人在往外望。6点后,江迪无法入睡,她坐在书桌前一边看书,一边时不时抬头观察窗外的天气。“‘敬畏自然’在这一刻具象化了”,她说,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体验。
江迪寝室阳台上的洗衣机,她灌了不少水,防止洗衣机被吹跑。受访者供图
9月24日至25日,受台风“桦加沙”影响减弱的广东多地陆续解除“五停”措施,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江门自9月25日0时起解除“停运”,12时解除“停工、停产、停业”,26日解除“停课”。
但这场压力测试并未结束。台风过后留下的许多积水和温度、湿度变化,都可能会助长蚊子在数天到两星期内反弹出更大的数量,加快蚊媒疾病的传播。因此,加强对台风期间及台风过后至少一个月以内的蚊虫控制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9月25日,江门市虫媒疫情防控办向市民发送信息称,全市开展一场大规模的集中灭蚊攻坚行动。五邑大学的一名学生说,校园内又响起了消杀蚊虫的声音。
台风“桦加沙”正悄然移出广东。目前广东全线沿海风力减弱到5-6级。然而,今年第20号台风“博罗依”将于27日移入南海。
又一场风雨即将来临。
江门市民收到的短信。受访者供图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除汤杰外,其余人物均为化名)
美港通证券-免息配资开户-配资开户-配资咨询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